川大17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核作业3答案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核作业3-2
试卷总分:100 得分:0
一、 单选题 (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在自然界,没有上,就无所谓下;在社会中,没有先进,就无所谓落后;在认识中,没有正确,就无所谓错误。这说明( )。
A.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的
B.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
C.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
D.矛盾双方是相互转化的
正确选项:----
2.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水果同苹果、梨、香蕉、橘子等的关系是( )。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正确选项:----
3.在我国战国时期的公孙龙提出了“白马非马”——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 )。
专业答案:----
A.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联系
B.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联系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
D.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联系
正确选项:----
4.事物“质”和“量”的区别在于( )。
正确选项:----
A.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B.事物的质是单一的,事物的量是多方面的
C.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
D.事物的质是不变的,事物的量是不断变化的
专业答案:----
5.事物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是( )。
A.事物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
B.事物的各个部分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
C.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外部条件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
D.事物的量和质变化不平衡性的表现
专业答案:----
6.“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在一定意义上,肯定是否定。”这是一种( )。
专业答案:----
A.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专业答案:----
7.“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 )。
专业答案:----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D.激变论的观点
专业答案:----
8.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是( )。
A.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可知论,唯心主义认识是不可知论
B.唯物主义认识论是直观反映论,唯心主义认识论是能动反映论
C.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唯心主义认识论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专业答案:----
D.唯物主义认识论承认认识来源于实践,唯心主义认识论不承认认识来源于实践
正确选项:----
9.对事物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这是( )。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专业答案:----
10.认识过程中意义更大的飞跃是(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B.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C.从现象的认识到本质的认识的飞跃
D.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
正确选项:----
川大17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核作业3答案标准满分答案
二、 多选题 (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1.人类的劳动与动物的活动的区别在于( )。
A.前者用工具生产物质生活资料,后者用自己的肢体获取自然界现成的食物
B.前者能积极地改造自然,后者则只能消极地适应自然
C.前者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后者则是本能的活动
D.前者是精神性的活动,后者则是物质性的活动
正确选项:----
E.前者具有社会性,后者虽有群体性但无社会性
2.下列各项正确反映人对地理环境的依赖关系的有( )。
A.地理环境的优劣可以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地理环境的变化可以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C.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场所
D.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的自然资源
专业答案:----
E.地理环境的好坏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3.下列各项正确反映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制约和影响作用的有( )。
A.人口密度的大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人口增长的快慢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C.人口状况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D.一定数量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正确选项:----
E.人口分布状况是否合理可以决定国家的强弱
4.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 )。
A.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人口生产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C.人口生产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D.人口状况不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专业答案:----
E.人口生产的社会形式受生产方式制约
5.下列各项属于生产方式方面的有( )。
A.生产关系
B.政治关系
C.思想关系
D.宗教关系
正确答案:----
E.生产力
6.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表现是:( )
A.生产方式是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
B.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C.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正确选项:----
E.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7.“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说明( )。
正确答案:----
A.劳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劳动是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
C.劳动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和源泉
D.劳动是各种社会生产的表现形式
正确答案:----
E.劳动是社会思想的物质表现形式
8.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中,社会经济结构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界定。广义的社会经济结构包括两大项内容,它们分别是( )。
A.所有制结构
B.生产力结构
C.劳动资料结构
D.劳动产品结构
正确选项:----
E.生产关系结构
9.国家与旧的氏族组织相比较具有的显著特征有( )。
A.按地区划分居民
B.按血缘关系划分居民
C.拥有特殊的武装队伍
D.拥有居民的自动的武装组织
专业答案:----
E.拥有社会管理机关
10.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在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上的看法的错误在于( )。
A.把人性和人的本质看作是先天的,而不是后天的
B.把人性和人的本质看作是不变的,而不是变化的
C.把人性和人的本质看作是神赐的,而不是人自身形成的
D.把人性和人本质看作是抽象的,而不是具体的
正确选项:----
E.把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阶级性,看作是人的共同本质
三、 判断题 (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1.把“否定之否定”称为“仿佛回到出发点的运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专业答案:----
A.对
B.错
2.辩证的同一是以差别、对立为前提的同一。
A.对
B.错
3.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A.对
B.错
4.质和事物的存在直接同一。
A.对
B.错
5.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A.对
B.错
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A.对
B.错
7.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A.对
B.错
8.实践是指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A.对
B.错
9.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生产实践。
A.对
B.错
10.认识的主体是指所有的人。
A.对
B.错
11.概念、判断、推理是所有认识的三种形式。
A.对
B.错
1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我党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A.对
B.错
13.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自然和社会的问题。
A.对
B.错
14.自然和社会统一的基础是劳动。
A.对
B.错
15.对社会发展最有利的地理环境是自然条件的无可比拟的富饶。
A.对
B.错
川大17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核作业3答案历年真题如下:
